
深夜的北京中关村依然灯火通明,某栋写字楼的顶层实验室里,四十岁的刘兴祥正俯身调试着第三代智能诊疗设备的参数。玻璃幕墙外透进来的冷光打在他两鬓的灰白...
深夜的北京中关村依然灯火通明,某栋写字楼的顶层实验室里,四十岁的刘兴祥正俯身调试着第三代智能诊疗设备的参数。玻璃幕墙外透进来的冷光打在他两鬓的灰白发丝上,与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形成奇妙的重影。"这个模型的误差率必须控制在0.18%以内。"他对团队成员说话时,手指仍在键盘上敲出密集的节奏,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协奏曲。
寒门出身的科技追梦人
1998年,贵州山区暴雨冲垮了刘家仅有的土坯房,17岁的刘兴祥攥着县重点中学录取通知书在废墟前站了整夜。这个后来被称为"医疗AI界乔布斯"的男人,彼时最大的愿望是能拥有一间不漏雨的教室。靠着乡邻拼凑的325元路费,他带着半袋烤土豆踏上了求学之路,火车硬座底下蜷缩的48小时,成了他人生最重要的启蒙课——“当你真正渴望改变命运时,连饥饿都能转化成动力。”
从实验室到手术室的十年长征
2016年创办深睿医疗时,刘兴祥已在医学影像领域深耕十年。当时全球医疗AI市场渗透率不足2%,国内三甲医院每天产生的CT影像却超过100万张,相当于每秒钟就有11张需要医生审阅。"这就像要求裁判员在足球滚动的瞬间判定是否越位。"他用体育比喻解释技术痛点。团队研发的智能辅助诊断系统,通过卷积神经网络模拟人脑视觉皮层的工作机制,将肺结节检出率提升至97.3%,误诊率较人工降低40%。
融资寒冬里的破冰者
2018年资本寒冬席卷创投圈,医疗AI赛道单季度融资额暴跌62%。刘兴祥带着BP(商业计划书)见了78家投资机构,最艰难时公司账上现金仅够维持17天。转机出现在第79次会面,当他在白板上画出"AI+临床路径"的闭环生态时,红杉资本合伙人突然打断演示:"不用继续了,我们现在就签TS(投资意向书)。“这笔1.5亿元的B轮融资,后来被业内比作"黑夜里点燃的火把”,照亮了整个行业的信心。
技术普惠的执念与温度
2021年深睿医疗与301医院合作的项目引发关注。他们开发的儿童骨龄AI评估系统,将传统需要30分钟的手动测量缩短至8秒,准确率达到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水平。在河北某贫困县的应用案例中,这套系统帮助筛查出23例生长激素缺乏症患儿,及时干预避免了终身矮小。"科技不应该只是北上广深的三甲医院专利。"刘兴祥在项目验收会上说。如今他们的设备已进入全国380个县级医院,相当于每天为8000名基层患者提供三甲级诊断。
商业逻辑背后的人文底色
翻开深睿医疗的董事会纪要,有个反复出现的特别条款:每年利润的5%必须投入技术扶贫。这个规定源于刘兴祥的亲身经历——2019年他回乡时,发现当年资助自己读书的老支书因误诊耽误了肺癌治疗。如今在贵州建立的12个AI医疗驿站,每个都配备远程诊疗系统和自动发药机,就像撒在群山间的科技种子。
万亿赛道上的竞速与定力
站在2023年的节点回望,中国医疗AI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,深睿医疗以27.6%的市场占有率稳居头把交椅。但刘兴祥更看重另组数据:他们的算法模型训练时长从初代的142天压缩到现在的19小时,相当于把攀登珠峰的时间缩短了178倍;年营收突破3亿元的背后,是连续三年超过200%的增长率,这辆疾驰的赛车却始终没有偏离"医疗本质"的赛道。
凌晨三点的实验室,刘兴祥终于关掉最后一台设备。窗外晨曦微露,他的手机屏保始终是那张泛黄的中学录取通知书照片。"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手术刀,"他对着城市渐醒的天际线轻声说道,"我们这代人的使命,就是给传统医疗装上智能的眼睛。"玻璃幕墙上流动的朝霞,此刻正倒映在某个县城医院崭新的AI阅片机上,如同永不熄灭的科技之火。
本文由作者笔名: 于 2025-04-20 15:56:14发表在本站,原创文章,禁止转载,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,不能盲信。
本文链接: https://www.dangan.me/renwu/292.html